1999年5月1日,「香港有機農業協會」(Hong Kong Organic Farming Association, HOFA)正式成立,本會由八個香港有機農場及業界組織共同組成,以支持本地有機農友為定位,藉此推動成立一套本地化的有機生產標準及驗證系統,以保障消費者及生產者;促使本地有機農業的發展,鼓勵農友種植有機蔬菜,並協助生產者開拓市場;並且關注本地食物安全及自然生態平衡。
2008年8月,我們正式改名為「香港有機生活發展基金」(Sustainable Ecological Ethical Development Foundation, SEED),以繼續支持香港有機農業的發展,並逐步拓展工作領域至推動有機生活文化,提倡可持續的食物生產模式,關注食物安全,鼓勵良知消費及企業社會責任,正視人類健康及自然環境保育的未來發展。
「香港農業3.0 —— 蔬菜產業鏈的可持續發展計劃」是由漁農自然護理署的農業持續發展基金撥款資助的項目。該計劃自2020年1月正式開展,先後推出農業社區學院、互動手機應用程式、農場考察活動、農業學術研究及本地食農教育相關書籍等,連結香港農業產業鏈各個層面的持份者,推動同業合作,以增強農友競爭力,為本地農業創造優勢,提升本地蔬菜整體質量,共建農業3.0新世代的內涵。
香港第一套《有機生產標準及內部監督系統》
為本地有機農業操作訂定一套嚴謹、可行且適合本地農業情況的共用守則及農戶內部監督系統,同時照顧消費者及生產者的利益,並為日後香港有機資源中心制訂的認證制度,奠定紮實的基礎。
第一屆有機節及第一屆有機農業研討會
主辦第一屆有機節及第一屆有機農業研討會,開創共銷模式、技術交流平台,成為日後有機農墟的雛型。
推動成立香港有機資源中心
香港有機農業協會、香港浸會大學生物系及綠田園基金攜手合作於 2002年12 月推動香港有機資源中心成立,為本地有機產品進行獨立認證工作。
2003年8月,我們籌辦全港首個「有機飯局」,以有機飲食為切入點,讓市民親身品嚐食物的真味,以體會有機生活文化之價值。2003年至2011年期間共舉辦36次「有機飯局」,招待逾三千人,每次均會邀請不同嘉賓、有機農友與消費者展開深度對談,共同品嚐由有機蔬菜煮成的佳餚,鼓勵市民實踐有機生活,凝聚更多有機同道。
2003年9月28日,香港有機農業協會、綠田園基金、香港新界蔬菜產銷合作社聯合總社、蔬菜統田營處合辦全港首個「香港有機農業入門基礎課程」,課程以實踐為主導,兼備理論與知識,以協助培訓新一代有機農夫,也為轉型有機生產的農友提供進修機會。多年來,我們與菜聯社合作無間持續營辦該課程至2017年,至今為業界培訓逾500多名學員。部份學員已開設自家農場;有的則成立共同購買組織,為社區服務。
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有機農墟
協助嘉道理籌組本地農夫共銷活動,促成每月「有機農墟@ 嘉道理農場」的出現。
大埔農墟
參與大埔合作社首次籌辦的農墟,推進發展為現時逢星期日的「大埔假日農墟」。
首創「本地開心有機蔬菜速遞」(Local Organic Vegetable Express,L.O.V.E)計劃
2005年12月,我們獲得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資助部份運作成本,設立「本地開心有機蔬菜速遞」L.O.V.E 計劃,目的是為有機農友提供一個嶄新的銷售平台,以送菜上門的透式為消費者帶來便利,從而加強生產者及消費者的聯繫,期後因未能平衡營運開支,計劃於2007年7月終止。
首個市區有機農墟 - 「灣仔農墟」
香港有機農業協會主辦、灣仔區議會、嘉道理農場及綠色和平合辦首個市區有機農墟 - 「趁墟@灣仔農墟」,以推廣有機蔬菜、綠色生活文化及農墟理念。
開設多元化有機農業訓練課程
為提供多元的學習、培訓及發展機會,我們致力成為有機農業培訓中心,分別開設:針對初學者的「有機耕種初級基礎課程」、針對有經驗農夫的「有機農場體驗進修班」。
參與香港深圳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
支持綠色設計是推動有機生活的其中一種方式,我們與豐之谷有機農莊及黃德明建築師合力打造展品 ⸺ 「有機農莊」ECOFARM,讓市民認識到在石屎森林裏貼近自然,並不是天馬行空。活動期間,我們與ESKYIU、香港青年協會合作,利用3,900盆的再造紙蛋格栽種有機蔬菜;亦舉行逾一百人參與的收割沙律菜派對,更鼓勵市民把盆栽帶回家的活動,讓市民認識城市耕種的可行性。
灣仔「四周為有機」嘉年華
為推廣有機生活文化,我們與灣仔區議會合辦「四周為有機,樂活二月在灣仔」嘉年華,一連四個星期日於灣仔舉行農墟活動,更設有多元文化表演、試食、展銷攤位及工作坊等,讓市民認識到有機生活的高度可塑性,明白到有機生活不只限於飲食方面,也可在食衣住行生活中各處實踐。
拓展多元化的有機耕種課程
為鼓勵社區人士參與有機耕種,我們與仁濟醫院合作,為智障人士提供基礎有機耕種課程,以加強公眾教育,增加社區綠色有機能量。
與旅行家合辦「有機耕種體驗旅遊專業證書」,以促進生態導賞及農耕文化的結合。
樂富廣場 ⸺「都市梯田」
我們與領匯管理有限公司、建築師黃德明先生及豐之谷有機農莊合作,為樂富廣場打造市區綠色梯田,共種植逾3,000盆近10,000棵有機蔬菜,以推廣社區綠化理念,鼓勵街坊體驗有機文化。
營運社區農圃
我們明白「真正食物」(Real Food)是整全的概念,食物生產至消耗每個環節環環相扣,生產者、消費者、社區以至生態系統是一個生生不息循環。為重新連結這個循環,我們與不同社區團體、學校及機構合作在各區營運農圃,希望讓公眾親身體驗蔬菜生產的整個過程、發掘都市有機耕種的可能性、了解有機生活的意義與價值。
香港電台社區廣播計劃
本會獲得「社區參與廣播服務試驗計劃」撥款支持,製作共十三集的「有機生活面面觀」廣播節目,邀請不同嘉賓暢談綠色生活、環保議題、有機飲食資訊等。
《新農業政策》
政府提出《新農業政策》,我們與農業界人士、環保團體策劃多場有關農業未來發展的討論,希望探討農地規劃,以「保留優質農地」為前題,讓本地農業能夠有充足空間以持續、穩定地發展。
土地大辯論
「土地大辯論」將農地納入作建屋的選項,我們與農業團體、業界人士發起聯署,促請當局保留農地和發展可持續農業。
《農夫孵化》計劃
為協助業界新晉有機農夫,我們首設《農夫孵化》計劃 —— 提供設施完備的農場,讓本地年青農以產出為目標嘗試營運農場,幫助他們學習提高生產、精進的種植技巧,輔佐其日後獨立營運。
農業持續發展基金資助項目 —— 「香港農業3.0—蔬菜產業鏈的可持續發展計劃」
2019年至2022年重點項目:
・農場考察活動
・農業社區學院課程
・農業學術研究
・「香港農業3.0」手機應用程式
・本地農友實用工具書 - 《農頁》書籍
・《農魂》系列影片
・《夕陽的光 - 誰說香港沒有菜園》書籍
・《菜包裡的人情味—社區支持農業三十年》書籍
・「國際研討會:糧食與可持續發展」
南豐紗廠耕地項目
本會於2018年開始協助管理南豐紗廠耕地,並持續發展以農作物為題的文化藝術的跨界別合作,例如在耕地栽培棉花、染料作藝術創作;協助藝術家加藤泉打造植物裝置作品,以及各種形式的農場至餐桌(Farm to table) 聯乘活動,打破界別隔閡,以喚醒對大自然的珍視。
我們提倡「不時不吃」的飲食文化,讓人們重新反思土地、人與食物的關係,帶領市民從嶄新的角度發掘及實踐可持續生活的可行性。自2021年起,我們持續與「世界之約」計劃緊密合作,舉辦紗廠農墟及工作坊,讓市民認識本地種植、生產、加工及手工製作的產品,宣傳環保、有機、低碳、公平貿易、良知消息等核心價值。
流動植物車
「世界之約」計劃與 One Bite Design Studio合作設計「流動植物車」,並駛進市區為街坊提供植物治療服務。我們則化身成為植物治療師,為街坊解答照顧植物的心得和疑難,更鼓勵街坊領養盆栽植物,推廣都市種植。
為將本地農業及生態種植的概念帶入市區,我們每月舉辦一連兩日的「利園都市農墟」,並邀請不同的本地農夫及小店參與,讓市民有機會認識來自各區的農戶及加工業者,以促進城鄉交流互動,並推廣「社區支持農業」概念,從而推動本地可持續農業發展。
2021年4月,我們擴展現有的河背農圃,新農地以農友協作,義工支援的模式營運,目的將其發展成為「食農教育基地」 —— 以支援有機農友交流耕種技術,提供試驗性的種植場地;推出自家農產品,為市場注入新元素;籌辦耕種體驗班、食農教育活動及工作坊,加深市民本地農業的認識。
中環中心「有機蔬菜日」
為延伸農墟的可能性,並充分利用城市空間,打破地點的限制,以「快閃」的形成將農墟融入鬧市,讓繁忙嘅都市人可以親身接觸本地農夫,認識綠色消費、低碳、環保的有機生活態度。
2022年開始,河背農圃嘗試與社福機構展開跨界別合作,率先聯乘基督教關懷無家者協會策劃多項活動,讓無家者朋友能夠參與農場修葺、農務體驗、外展種植等工作,甚至鼓勵無家者朋友投入農耕工作,盡展所長,為農業界人力打開創新的合作模式。
2022年開始,河背農圃嘗試與社福機構展開跨界別合作,率先聯乘基督教關懷無家者協會策劃多項活動,讓無家者朋友能夠參與農場修葺、農務體驗、外展種植等工作,甚至鼓勵無家者朋友投入農耕工作,盡展所長,為農業界人力打開創新的合作模式。
「河背農圃」農夫系列
「河背農圃」2021年開始利用自家產農作物學習不同加工技巧,由醃漬、晒乾、釀酒等方式製作。直至2023年,本會正式推出由「河背農圃」出產的自家品牌,以農友與義工們共同栽培的作物加工而成,求保留本土作物的真正鮮味,讓大家感受最樸實的農田風味。
種學織文
我們成為南豐紗廠 —— 社群項目《種學織文》的種植夥伴,協助帶領種植工作坊,教導本地中小學生種植天然染料的植物的知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