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小的香港,多樣的農場——略談大中小農場的運作模式

每次有人提起正在耕田,聽者第一個問題往往會是:個農場有幾大?香港現存的生產型農場由1斗(7260平方呎)至35斗不等,不同的面積,就需要不同程度的投入,也因此小小的香港,也有着不同運作模式的農田。

以百萬上落的大農場

首先談談大農場,他們往往以大投入大產出的方式去經營,例如種常規菜的農夫O有近20斗地,請了4位伙記,單是人工和兩季的菜種錢、肥料錢,已要近140萬。又由於出產量大,唯有依賴批發,於是批發價就成了農場維不維到皮的關鍵。或者可以說,菜價的上落,能讓農夫「搵到食」,也可以讓農夫倒蝕——例如假設其種植的蔬菜批發價平均維持到7元一斤,以其年產量約264,000斤計,就有1,848,000營業額,扣除成本可有40多萬盈餘;但如果平均批發價是5元一斤,農場就蝕起碼80萬。

於是當你聽到以百萬上落的成本與收入,以為「種菜原來咁好賺」,農夫其實也不過是在以生命去搏,菜價高那年多出的收入,只是補回菜價低那年的白做以至倒蝕。而在這種固定成本高的運作模式裏,產量必需維持,於是無論結果如何,農夫與伙記都只能拼命去做。許多農民選擇務農時所強調的「自由」,在農夫O的生活裏,似乎很淡薄。

盡用土地與自身的中型農場

至於中型農場,像農夫P的場有6斗半大,請了2個伙記,人力成本較農夫O少一半,而由於面積也少了一截,就要盡用每吋土地:套種、種植可不斷採收的品種,或種高價值作物如水果及羽衣甘藍等,用盡面前的資源去提升產量及產值。這種中型投入得出的中型產出,量不至於大到要很倚賴批發,加上他採有機耕種,但能接收大量作物的傳統批發渠道菜價較低,因此他選擇開發自己的銷售渠道:送菜上門、開自家店舖、批發予行家舖及餐廳、擺農墟等。

這樣的做法,好處是價格能維持一定水平,「維到皮」,但也讓農夫多出許多額外工作:送貨、做客服、marketing,培苗也要留待夜晚邊看電視休息時邊做。他也自言生產者要兼顧賣菜,其實很困難。但擺墟、送貨時與客人交流溝通,卻也是與客人維持關係的關鍵之一。

多樣化的小農場

來到小型農場,訪談過的農場中有三種:一是中型農場的縮小版,亦即同樣靠各種方法等提升產量,並開拓不同銷售渠道;二是因為農地面積不多而產量不多,農夫會兼做中間人角色,收購其他農友的菜再銷售;三是只種幾個品種,收成時再做推廣,推出期間限定菜包/擺墟/召集公眾前來自摘,亦即只有收成期才會做銷售,平日就專注耕種,或辦些活動幫補收入。

第一種的好壞如前所述,第二種的好處是能以中間人的利潤幫補收入,但也佔用落田精力和時間,第三種如單靠農作物,收入有限,且每次銷售也要再花力氣重新推廣,但非收成期卻能讓農夫專注種好幾樣品種,也算是一種新手入門的方法。

當然,農場的運作模式不會只受農場大小牽引,在走訪不同農場的過程中,會發現農夫的性格、技能、人脈、農場位置等,都有影響。因此以上只屬概論,每個農場都有其獨一無二的面貌,想認識更多,不妨去找一個農場,以買菜、倒廚餘(當然要先問准農夫)、參觀(也要先詢問,尊重是個好東西)或各種方式切入,再慢慢探尋更多。

元朗八鄉河背村66號

新界錦田郵政局郵箱 175 號

seed@seed.org.hk

2488-0602

© 2024 香港有機生活發展基金
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