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你有長輩是從鄉下來的,或者都會聽過:「我細個返學之前要幫手淋水㗎,放學又要去餵豬。」以為這種動員整個家庭去運作的農場只得大陸才有?其實香港也有許多——不止往日,也有今天新出現的。
「就住就住」的家庭式農場
由兒子、女友及父母一同打理的農場F,就是一個近年誕生的家庭式農場,開始時兒子想當全職農夫,卻發現所租農地夏天會水浸,又有感開農場不只得開心放鬆一面,思考過想要什麼,在平衡興趣、生計及家庭關係下,決定保留在外的全職工作,平日交由父母淋水及打理,假日再與女友落田。
他們的運作較顧及一家人的感受和能力,不傾向push得太多追產量,「平了地租就算,不要太辛苦。逼到太盡,生產力會跌,家人關係也會緊張。」兒子說。銷售方面也因此傾向直接推一大堆菜出去,例如是擺街邊檔或墟市,一兩個鐘完事,以免花太多額外時間去做宣傳、客服、包裝,也能配合一家人的作息與空閒時間。
另一個農場H,場主是農二代,媽媽幫忙育苗,妻子就負責秤菜、包裝、銷售,一家人分工井然有序,但近年因有了小朋友,希望減低工作強度,加上銷路主要靠農墟,種得少不是問題,品種多就可以,也另有兼職教人耕種,因而即使農場有3份1至2份1面積休耕,他們也不打算拼命種,不會先種出菜再找買家,而是一心一意種給農墟。農夫也提到目前只付出了50%的力,但這已足以養活家人。
借人多之便擴張的農場J
但別以為家庭式農場就只能如此「就住就住」,另一邊廂農場J就動員一眾親朋戚友打理20多斗地,田務、收菜、送菜、擺農墟、搞活動、接單、分菜、基建等都共同承擔,互相補位之下成就了這個產和銷都頗具規模的農場。與此同時他們幾年間更不斷擴張,是個積極追產量的農場。
銷售方面,他們主要靠直銷,即送上門或鐵路沿線交收,省錢但要花人力和時間。不過對這個家庭成員多的農場而言,錢相較下大概比人力時間重要——有3個人出了去送菜,也仍有3、4人可留在場內種植,他們也有招募義工去補充送菜或田務上的人力。
當傳統農場遇上返鄉子女
還有農場Z,本身是一個傳統的常規菜場,數十年來一直是批發給菜檔,但疫情讓work from home及被裁員的子女回到農田,更開拓起網購和送貨,搞fb page、whatsapp接單,更天天送貨,為這個本身有強勁生產力的菜場,開拓新而菜價較高的銷售方式。
他們也想過疫情後或需重整銷售方式,如將送貨日定在周末,方便疫情後兼顧上班和賣菜。這種擠壓自己工餘時間的做法,是家庭農場的特色和優勢。也因他們新注入農場的力量,令這傳統農場散發出一種朝氣,補足了老農夫只願將精力放在田務的限制。
然而幾個子女也覺得,自己不會也沒能力接管這塊田,現在只望讓兩老輕鬆少許地做到不做為止。家庭式的農場,總是如此混雜着生計與家人間複雜的情感,就和市區的家庭式老店一樣,在經濟活動以外,都是一道難得的人文風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