匱乏的世界裏看見可能

文:香港農業3.0項目研討會團隊成員

為少數族裔提供日常即時翻譯的NGO「Translate for Her」(TheM)有句sologan:information is power。你可曾想過,在食品安全、可持續生活面前,大多數的人其實和少數族裔一樣欠缺資訊,或是資源,因而失去力量?

今天的地球,有人面對癡肥,有人卻面對三餐不繼,在「⻝品政策,可持續城市環境和全球合作」這一節研討會中,三位講者不約而同地提到「資訊」或「資源」,紐約市立大學的Nevin Cohen說:「要改善消費者的食物環境,就要給多些資訊。」他還提到許多涉及「資源」的有趣想法,如設「加糖食物稅」、在規劃城市時思考如何鼓勵小商店、獨立餐廳出現,以提供更多元化的選擇,以及劃出空間給社區農圃、由NGO或當地人經營的雜貨店等。他也希望政府將貧窮居民視角放進食品政策去考慮,建議房屋甚至交通部門都一起思考如何制定食品安全政策。

可持續⻝品系統顧問Joy Carey則提到屢獲可持續食品城市獎的英國西南部城市Bristol,講述當中的食品運動和政策變化。在這市民運動當中,她提到廚師的重要——可將具營養或可持續的飲食選擇呈現到食客面前,有助營造餐飲文化。而廚師以外,「key person」也是要捉緊的資源,除政府設立了食物政策市議會,她在民間也恆常地和關鍵人物開會,每次不超過10人,以此有效率地推動行動。

只是在這圈子以外,如何令多些人參與運動?除了有每年的BBC食物和農耕獎以及當地節慶去營造氣氛、讓人有機會接觸,她提到建立人和人的信任十分重要,「需要和不同人找到共同語言,是要很多耐性。」然而就是他們的這份耐性,造就了Bristol這綠色飲食城市。

另一位講者香港浸會大學的譚迪詩博士,則談到香港很常見的食物拯救行動及反思,尤其是由上而下地救、捐、派食物的問題,包括派人手去救麵包卻不知有多少麵包剩,造成人手浪費;捐贈冰凍過的麵包給難民家庭,卻沒想過他們不會有焗爐翻熱;甚至是權力上的不平等:「覺得那是禮物,期望你感恩。」她說。「What we care about?」於是她建立了「麵包線Breadine」平台,讓店舖和義工或有需要人士即時溝通,「拯救多些食物、尊重到各人自己的需求——而我們只需要提供他們所需的資訊。」

資訊和資源都是力量,世界雖然匱乏,在各講者的眼中,卻可創造。

元朗八鄉河背村66號

新界錦田郵政局郵箱 175 號

seed@seed.org.hk

2488-0602

© 2024 香港有機生活發展基金
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