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如沒有人接手,當我不耕種的時候,大家就無法再吃到這種西洋菜。」
五十年代,自川龍引入西洋菜,家家戶戶均種植西洋菜,利用大帽山得天獨厚的環境優勢,不僅讓西洋菜落地生根,更讓它一代一代在田間延續下去。
羅國生的父母以耕種為生,他自幼隨父母移居川龍開始種植西洋菜。他指西洋菜優點是連綿不絕,不用經常翻田種植,昔日可以留種轉售,也可以秋冬季採收,為他們帶來不錯的收入。他憶述「六十年代,元朗、粉嶺及上水一帶農田,以夏天種通菜,冬天種西洋菜為主,他們每逢秋季就前來買種移種。」隨著農業萎縮,販賣菜種的黃金歲月不復再見,現只有數個農戶仍種植西洋菜。
退休後,羅國生承傳父母種植技藝,精心鑽研出獨特的有機肥料,出產優質的旱地西洋菜。他堅持每朝到街市收集雞毛、魚腸及魚鰓,再用自創方法發酵,製作出自家天然肥料。他的西洋菜葉呈墨綠色,菜脈長出紅色血根,每一棵菜都充滿濃濃的味道,菜莖鮮嫩無比。他坦言:「我堅持這樣種植,只是想提供美味健康的產品。即使不能夠賺錢,但我喜歡耕種,耕種找到我的樂趣,希望更多傻子樣我一樣,大家才有『靚菜』吃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