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無口羊人種,你想再種返就好難找。」
農夫周伯年輕時從事飲食業,機緣巧合結識華山村的農夫,自始三十多年以種植為生。七十年代,本地農業興盛,華山村及河上鄉是傳統農產區,當時以種植紅頭蔥及荷塘芥蘭聞名。周伯尤其專注種植荷塘芥蘭,「當時我有十多畝地,通常三畝地用來種植荷塘芥蘭。」「高峰期,每次能夠收成八至十籮,大約四十斤一蘿。」。周伯對留種選種特別講究,透過農夫雙手,讓品種一代一代改良優化,他指「原本荷塘芥蘭莖部偏白,中間通常會出現『爆芯』的情況」「我特別挑選青身的芥蘭,較少『爆芯』的,吃起來外脆內軟。」品種流轉更替,原為農業的不二法則,只有農夫持續耕作,品種才能夠適應市場需要,繼續保留下去。
九十年代,因梧桐河工程收回部分農地,原本華山村愈來愈少農夫耕種,昔日名產紅頭蔥也遺失原種,亦失去一種味道的記憶。農夫的傳承,不僅僅是人與人之間,農作物也得依賴農夫來延續下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