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地菜周圍都係,又未真係周圍都係——各銷售渠道的好處及限制(下)

在批發、直銷、農墟以外,近年也多了農夫選擇菜包,即一包幾斤,菜款農夫拍板,再與小店合作當取菜點,如食店、書店甚至眼鏡店等。這種做法其實參考了外國CSA(社區支持農業)的模式,講求多交流,讓菜友了解農場運作,恆常地支持,讓農夫有計劃地種植,農場從而永續發展。這做法的好處是拉近了生產者和消費者的距離,農夫面對大自然變化時,也能彈性地將當刻有的蔬果放進菜袋,不怕某款滯銷,某款又不夠賣。

但有農夫也說其實要讓塊田時刻有十多款菜可輪替、不時回看之前給過那客人什麼以免太重覆,也攪了些腦汁。另一個農夫則說試過做菜包,但覺得不長遠,因為款式重覆的話客人就會走,但要種到塊田像超市那樣多款又很痛苦。

除此以外還有共購的方法,通常是一個社區當中有個有心人牽頭,幫忙當中間人問農夫菜單,再收街坊的訂單,對農夫而言頗方便,對中間人來說,也能在家附近接貨,不用再四處找菜,如果他/她有意欲營造社區,就更一舉兩得。

登堂入室進軍辦公室、超市

還有個農夫會去不同公司的辦公室擺檔,專門賣給職員,成為一個只有一檔的農墟。訪問時其中一個「農墟」已運作一年多,每次可以有三至五千元生意額。農夫還說現在很多大公司都有,有個地產商甚至會每月幫農場找其租戶的寫字樓賣菜,有些公司的「農墟」就由一次兩次,演變成恆常農墟。這些「農墟」人多,客人又不會講價,擺的時間又短,可能是午飯時間,對農夫而言十分便利。

近年更有農夫進軍超市,其中一個農夫分享說,開始時超市以為所有菜一年四季都有,後來農夫就預先報下一季的菜款、數量,磨合了4、5年,超市學懂了農事的規劃和生產節奏,會預早講想要什麼,合作變得暢順。另一個坊間的例子,則是期間限定地在超市擺檔賣品種優良的冬瓜、椰菜等,也殺出了一條血路。

活動加賣菜易影響農場發展?

而最還原基本步的賣菜方法,是讓客人來田購買,不過這多只是聊以方便村民或行山客的做法,也不一定每個農場都歡迎,最好事先查詢,因為招待都要時間,農夫可能正在淋水或趕着收菜,就未能接待了。此外有些農場會宣傳來田自摘,好處是建立了名聲後,不愁沒客來買,但限制是要面對各種客人,如果對方是強硬的人,菜未屆收成標準也想買,農夫就要有足夠的社交技巧令氣氛不要那麼僵。

還有一種銷售方法是輔以定期舉辦的活動,待參加者來順便買菜,只是如果沒有固定的客群入場,菜成熟了卻沒人買,損耗就大;但若產量少客人多,又很易變成休閒型農場,失卻生產原意。因此如果平衡不好生產規劃和市場宣傳,這種「活動加賣菜」的做法反而會影響農場發展。

這麼多種做法各有好壞,走訪農場到後來,會發現選擇哪些銷售渠道,其實端看農夫的性格,有些人覺得時間就是金錢,寧願多落田,有些則較喜歡結交朋友,甚至是覺得要做好服務而選擇直銷送菜。也有些是受條件限制,例如沒有足夠資源買車學車、不擅於和客人溝通等。

元朗八鄉河背村66號

新界錦田郵政局郵箱 175 號

seed@seed.org.hk

2488-0602

© 2024 香港有機生活發展基金
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