訪談期間,不少農夫都會說:「種不難,賣才難。」話雖如此,要配合銷售渠道穩定地出菜,少點技巧與經驗都不行——除了定時落種,還要將生產效率提升到最高,這牽涉如何在空間和時間上「密植」,以及培苗與移苗時機、肥料控制、田壢預備等,實在是有許多大智慧。
先談定時落種,聽來簡單,卻其實最需要記憶力及時刻保持清醒——一個田園可以同時種幾十種蔬果,何時哪種菜該落下一批,牽涉的除了是作物生成時間,還有客人喜好,即銷情。
「密植」省位省水省除草功夫
其次是「密植」,當中空間上的密植並不是指令所有菜逼到最盡就叫好(可能反而弄巧成拙棵棵都太細),而是按想收成的尺吋,定下行株距——之餘,還可以套種:例如是中間搭直架給番茄攀爬,兩旁種莙薘菜;或在茄子初長高之時於同一壢播莧菜,省位之餘亦可省水。
空間以外,時間上也可按作物的生長及收割階段來「密植」,例如有農夫同時種瓜類及菜心苗,到菜心苗可採的時候,揭開防蟲網,瓜苗就可繼續長高。又有農夫在收了一輪法豆後,在其間落秋葵種子,待法豆枯死後,秋葵正好長成苗得見天日。這些做法省時間之餘,其實亦是為了避免上造採收後,攤多幾日雜草就霸佔了田地,變相又要花一輪本可避免的除草功夫。
種出大栗米的祕技
至於培苗與移苗時機,有農夫就選擇將通常是撒播的沙律菜種子逐粒放落培苗格,用前期培苗的少許功夫,省去就地撒播後期的漫長除草時間。另一邊廂,另一個農夫就從日本人的農業著作中學得一個種栗米的秘技:同一批栗米錯開一星期培苗,定植時將兩批苗梅花間竹地種,早那批開花時,就可以有更多花粉授予後那批,果實授粉更足,產量也較大。
肥料控制的部份,有些農夫很講求基肥,而農夫C更將「基肥」當作「基肥+追肥」地落,在芥蘭定植前先將長效和速效肥料混合施放,省去其後逐棵追肥的工夫。最近由香港農業3.0團隊研究員周思中出版的《夕陽的光:誰說香港沒有菜園》還有提及更多。
效率高的懶人農法?
而田壢預備,除了說先鋤坑種薯仔、栗米,以便苗生到一定高度後上泥,還有一種預備是不預備——例如前造種青瓜,已搭有瓜棚,後造就種同樣需要棚的豆;如果是苦瓜那種ㄇ字形的棚,瓜豆都種過了還可以種菜,因棚架不礙事,隨時可留到下年再用來種瓜,這樣就省去了搭棚拆棚再搭棚的時間。選擇什麼作物承接前造,有時都要有些「懶人」智慧。
有着這種種智慧的農夫,其實如果風調雨順,要種幾多就有幾多,只差在銷售渠道與客量能否讓農夫有信心不斷下種。又或者調轉頭說,有時是種多了,又反而推動農夫去開拓市場,農夫在種和賣都努力,也望大家願意接下這一份份充滿力量的蔬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