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農海無涯」——孜孜不倦學習養泥奧秘的農夫

近月連日大雨,再來連日炎陽,農夫辛苦之餘,土壤其實亦都飽受考驗——大雨沖刷走養份、壓實泥土,烈日下表土又頻被蒸乾,講求水、空氣、養份的微生物,生存空間一點點被壓縮;即使不是夏天,若以傳統方式耕種多年,土壤也有退化的危機。有些農夫近年就開始研究養泥,有人和學者合作在場內劃出一塊試驗田,有人到處參觀,有人去上課——無論新手老手,都同樣對如何種好一棵菜,有着無盡的好奇,和作物一起不斷進化。

十字花科露地種也無蟲

有機農夫MN近年和研究再生農業的學者合作,實驗如何改善板結的泥土,在一塊千餘呎的實驗田內,以堆肥、有機物和堆肥茶等活化泥土,又研發雞尾酒配方肥料(包括堆肥、麩粉骨粉、蠔殻粉)、種綠肥,還多做乾草覆蓋,結果作物生得好了,味道好了,抗蟲抗病力也強了。

訪問時值前年10月,田間所見,菜心、短葉十三、白菜等出名多蟲的十字花科作物分別種在細網、網屋、露地,蟲害問題全都不嚴重。而網屋內一排晚造苦瓜,更是叫人驚艷,兩個月前落種的苦瓜,收到快翻北風了,開花仍然旺盛,坐果甚多,植株由泥面到棚頂的顏色同樣嫩綠。

農夫MN特別強調乾草覆蓋的作用(保濕、防草、防雨水沖刷等),苦瓜、番茄、甘藍類等都有覆有大量乾草。而在這些實驗之前,他本是個已務農多年,年屆60多的資深農夫,種出的作物也為人稱道,卻仍然謙虛求教,和學者積極實驗保育泥土,而保育所花的時間,最終並沒有阻礙生產,反而減去了部份翻土和施肥上的窮追不捨,省下不必要甚至有害的功夫,迎來泥土和產量品質雙贏。

另一位同樣年屆60多的農夫ST,種植常規菜,卻對其他種植方法很開放,會參加不同課程,一次參觀農夫MN的農場後,更對雜草有了新理解,自言以往一直是「見到一條草都不順眼」,這次卻理解到原來雜草不一定會跟作物爭養份,參觀過程中也積極問及泥土健康、肥料功效等問題,十分好學。

而新農KL亦同樣在一次參觀其他農場時對雜草有了新理解,「那裏到處都是草,但種出的東西又不差。有朋友在那租田,草叢中也種得出大塊、靚的豆苗。在想不如省些工夫不要拔草拔得那麼清,以前會蓋黑布、拔根,現在想試試割草,留根在泥裏,和不翻田翻得那麼鬆。種覆蓋物都想試,試一套在限制下適合自己的方法。」

除了養泥,他也很勤奮地到處吸收種植知識,看台灣的日本翻譯書,學習如何為茄子修枝,又參加課程、問農友,也試過隨研究員養叉角厲蝽,但發現實驗室外的環境變數較多,養死了很多,就作罷——吸收新知識、試驗的過程中,未必每次都能成功,但孜孜不倦地學習的農夫,正是香港農業仍能發展、充滿活力的原因。

元朗八鄉河背村66號

新界錦田郵政局郵箱 175 號

seed@seed.org.hk

2488-0602

© 2024 香港有機生活發展基金
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