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言香港農業是夕陽,在一眾農夫身上,卻總發現晨曦——有人腦筋轉不停八爪魚式地發展,有人在賣菜以外想到許多加工新點子,有人連攤位如何吸引人都有一手。
和農夫PL聊天,會發現他的腦袋彷彿有着一個無窮的世界,他能夠滔滔不絕地說出各種你未必想過的發展方向,如養魚再用池水種菜、和機構合作種幾百種大豆,在研究向度外,也期望選出最合適的品種,提升農場技術、產品價值。同時他也和大學做蟲蟲研究,雖花了人手,卻能觀察農場種植條件、捉到蟲、辨認到,知道將來可如何預防。他還打算養蜂,再在村裏推廣,當大家都是有機種植,就可以生產到偏向有機的花蜜。
生產以外,他還想出助養蕉樹的計劃,「要增值,因為發現種多幾多倍菜條數都回不到來,就要自己創造,創造完其他農夫也可套用這種模式,或推動他們也爆發創意。」他說。「像打拳,別人是守,我是攻。用農業包圍城市,別人接觸到農業才會關心你支持你。」
萬物皆可成推廣農業的產品
這種「增值」的想法令他變出更多產品,包括本來被咬了個頭沒法賣的栗米,他會在切走受損部份後放進湯包,「有功效,客人就不會嫌棄,也不用硬性教育客人這只是如何如何,又能增加價值。」他說。「農場不像超市,是農夫將作物分類後再分配,無謂浪費。」其他變出的產品,還包括農場本身——有段時間餐廳營業時間受防疫措施限制,他就推出情人節包場計劃。
種種看似千奇百怪的做法,除了為維生,他說也是希望增加農業的產值,以及推廣農業,「讓別人關心這事,造大個餅。」
由想吃到自己做:試種花生做醬
農夫IX則在加工方面着手,試種花生,想做花生醬,「因為試過別人做的覺得好吃。」他甚至發現場內一些雜草原來是中藥「蛇倒退」,曬乾了就可以用。農夫GH就研發羽衣甘藍加工產品,先是試脆片,但發現工序多,做完出來又很快軟,另外想出羽衣甘藍粉,可加在意粉上。他又炒冬瓜糖磚,「自己的客源多是剛結婚,不太煮飯,沖沖水飲幾方便,便多人喜歡。」
而會擺農墟的農夫EY和SC,則不約而同地指出攤檔佈置也有技巧,「要令人5至10秒便掌握信息,路過的消費者不會給太多時間。」EY說。而SC則由種植開始已有特別準備——同一作物種不同顏色的品種,擺攤時便成為突出的一檔,也吸引到喜歡有趣品種的客人。
農夫,其實是一個要不斷解難的職業,或許正因如此而激發了不少創意。而試的過程少不免阻滯,其間可能他們也有過迷茫——和人生路上的大家一樣,但難,就去解。迷茫時去找方向,大概是種生存本能——也許耕種於他們就如生命。而食物、文化又正是所有人的身心基本,如果你也想香港農業繼續存在,不如一起迸發創意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