疫症「爆買」展生機 給本地菜一個機會

抗疫留家看TED Talks,美國農業企業家Eric Sannerud說道:「沒有農民,你會變得飢餓,赤裸及嚴肅(Without Farmers, You’d be Hungry, Naked, and Sober)。」

美國農業危機跟香港不盡相同,但這句話作為香港人,難以引起共鳴,可以理解。

「香港仲有人耕田咩?返鄉下耕田就聽過。」

「搶唔到8424西瓜,買返個夕張蜜瓜補數先。」

以上雖是設計對白,但如有消費者有如此想法,亦不意外,皆因港人食物供應倚賴外地,糧食自給率低無可低。內地菜價錢便宜,是主婦不二之選,進口蔬果光鮮漂亮,包裝精美,亦是中產消費者趨之若騖的選擇。近年全球暖化及蝗災,亦沒對港人糧食供應造成影響,沒「殺到埋身」,自然視而不見。香港沒農民,好似真係唔會餓死喎。

根據政府本年五月出版的《香港便覽》,2019年本港農作物生產總值為3.61億元。本地農場的生產可供應本港蔬菜需求量的2%。當中亦指出:「本港生產的糧食,旨在補充不足,而非用來與市場的主要供應來源地競爭。」政府用數據話你知,本地生產的地位如雞肋一樣,食之無味,棄之可惜。《香港便覽》指「本港着重於出產高價及新鮮的食物」,「高價」二字突顯政府農業政策的定位,視本地農產品為「離地」的東西,把耕種與消費者切割後,部分消費者自然不懂,或不會把它放進購物籃。

不要忘記,本地食物的「新鮮」,皆因有一班人用汗水及心血,在農田默默耕耘。其實,根據漁護署的統計數字,香港還有2,400個農場,約4千多名農民及工人,截至2016年,香港共有4,435公頃農地。漁護署推出農地復耕計劃,截至2018年,尚有413名復耕計劃申請人仍在等候配對,正所謂瘦田無人耕,耕開都唔係無人爭。

種菜千日,用在此時。2020年年初,一場世紀疫症,消費者對本地菜的需求顯著提升,農曆新年,內地菜供應短缺,部分消費者終於意識到本地菜的重要性,喚起「香港有菜」,「香港有農夫」,「香港製造」等覺醒,需求隨疫情起伏。部分消費者減少外出,留家工作或煮飯次數增加,於是循不同途徑,搜尋農場、共購平台、網購平台、取菜點等資料,為求足不出戶,或者在居所附近交收取菜。偏偏在夏季這個缺乏葉菜或減產的季節,農夫、銷售中介平台忙個不停,這個覺醒或許來得有點晚,但有心不怕遲。

「農業3.0」項目其中一個目的是連繫蔬菜產業鏈,七月初疫情略為緩和之時,團隊舉辦了一次銷售集思會,邀請業界各路人馬,包括農夫、農業組織、共購小組、網購平台、小店、餐廳等,討論及分享現時農業銷售的難題及機遇,當中一些寶貴的經驗及意見都值得參考。

「農業3.0」團隊於七月初舉辦了一次銷售集思會,邀請業界討論及分享現時農業銷售的難題及機遇。

話說回頭,本地菜新鮮好味但看似高價,皆因一棵菜由農夫悉心栽種,至送到消費者手中,歷程不是想像中簡單。農地租金、工人、肥料、水電、運輸等費用通通都是成本。不少街市菜檔都有售賣新界菜,但究竟是來自新界或是內地,則無從稽考,一般在街市找到的新界菜,都是本地農夫把農作物批銷至蔬菜統營處或天光墟,但這兩種傳統批發市場兼賣本地及內地菜,農夫普遍認為批發價低而競爭太大,獲利難。因此,他們(尤其有機農夫)積極拓展銷售方式,包括會在農墟擺賣,或積極找友好農場合作,建立本地菜社區網絡,有些農夫或銷售平台善用各區的社區資源,轉化為農業資源,包括相熟小店、區議員等,嘗試將本地菜和消費者的供求距離縮短,務求令消費者用最便利的方法享用本地菜。

「農業3.0」團隊於七月初舉辦了一次銷售集思會,邀請業界討論及分享現時農業銷售的難題及機遇。

長遠而言,農夫和消費者不只是買賣關係,而是可以拉近兩者距離,例如消費者參觀農場,實地了解蔬菜來源,食得放心,此外,消費者亦可自行組織共購小組或社群,交換食用心得,增強凝聚力。這些若能實現,固然十分理想,不過人手不足亦是一大問題,農夫難以分身,兼顧銷售工作,各銷售農產品的單位忙於應付訂單等行政工作,短期未必能妥善兼顧食農教育部分,或促進農夫及消費者的關係。

再者,農夫跟共購平台、網購平台或小店等中介平台合作,雖有助處理銷售環節,不過計算售價時,要平衡農夫、司機、中介平台及消費者的利益,都不是那麼輕易,需經過一連串磨合及調整,合作關係才能長遠。

中介平台會跟司機商討最有效率的路線,包括每星期在固定日子運送至某個地區,司機按照消費者的訂單,安排最有效率及節省成本的路線。有時農夫會送菜至市區取菜點,但亦需顧及時間及車費,例如他們由新界送菜至港島,如果淡季訂單不多,農夫專程為了數斤菜花數小時運送,減少耕種時間之餘,亦需花費額外車費。

集思會後,與會者於荃灣的天台農場交流種植心得。

夏天農作物種類以瓜豆為主,且受炎熱天氣影響,產量較少,供應不穩定,反觀秋冬的產量卻會很多,有時更會「爆菜」。有集思會的與會者建議農場、購菜平台藉此思考解決方法,甚或籌辦「爆菜節」促銷活動,以較便宜的價錢銷售季節性的豐產,同時讓消費者了解本地蔬菜的供應周期和節奏。

乘著疫情、本土情懷的勢頭,讓大眾認識本地菜,彷彿是最佳時機,在自由市場經濟下,對消費者而言,多一個選擇是好事。希望大家能給本地菜一個機會,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味道,但如果大家嘗試後,基於各種原因,例如價錢、家人飲食習慣等,未能常常食用本地菜,又或堅持選擇其他來源的蔬菜等,亦無可厚非,畢竟能藉着體驗擴大消費者認知已是好事。不過,過度消費本土情懷,未必有效長期留住消費者的心,加強食農教育,令大家意識農業是香港不可或缺的部分,亦十分重要。

元朗八鄉河背村66號

新界錦田郵政局郵箱 175 號

seed@seed.org.hk

2488-0602

© 2024 香港有機生活發展基金
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