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進農田 16場參觀中尋找疫下解方

9月,即將進入秋冬,也代表着又是本地農場的好時節——菜心芥蘭白菜甘筍番茄椰菜西蘭花等等,港人愛吃的菜款又可以落種了。過多一、兩個月,秋冬葉菜就會率先上市,番茄甘筍就再等多一會吧,他們需要更長時間,才可以長出甜美的果實呢,難得的東北風來到時,就正可以煮個雜菜湯暖暖身心了。

慢着,這一切,對你來說是否很陌生?對無時無刻其實都不知道自己在吃什麼的你而言,食物就是食物而已啊,從哪裏來的?嗯……大陸吧。香港,還有農業嗎?不需要農業吧。不是已經沒農田了嗎?

踏入秋冬,即將又有大量眾人喜愛的菜款上市。

踏入秋冬,即將又有大量眾人喜愛的菜款上市。

菜園農業先鋒田的竹姐。

認識農田 再思經濟、土地、食物問題

事實真的是這樣嗎?你甘願吃着不知道從哪裏來的菜?香港又真的只需要金融業嗎?在2020年已來到9月的今天,疫症依然存在,近日在《明報》有人撰文引述剛離世、出版了探討工作意義的《Bullshit Jobs》之人類學家David Graeber指:「我們或者可以開始想想,那些在家工作的人有多少人需要重回辦公室,有多少工作最好不做。」(*註)

他又指,如果「經濟」是指人類互相提供物質需要及有意義的生活,那些最有「經濟」貢獻的,不只往往最低薪,也最不受尊重,也可能是最危險的。

菜園農業先鋒田的竹姐。

我們不是要指責大家不願付出金錢支持本地菜,農夫低薪、農業長久以來被描述成夕陽行業,絕不只是某個人的錯,當中問題關乎農業技術、運輸、農業政策等等,千絲萬縷。我們只希望,透過和大家一起走進田間,聽聽所謂「夕陽」背後一個個活生生的故事,可以知得更多——土地、食物、生命是什麼一回事,餐桌上的,從此不再只是飽腹的東西,而是可以引領大家思考更多、豐富生命的事物。

包羅常規農、新農、老農、另類農場

在走訪數十個農場後,我們發現,小小的香港、久被人認為是夕陽行業的農業當中,原來仍然充滿生氣。因此我們將在2020-2021年秋冬舉辦16場農場參觀團,帶大家看見香港的另一面。

這些農夫,有會和你說微生物如何滋養泥土、身懷絕技的常規農夫(#達記園文哥);有由老師變成農二代、勤上農業網鑽研農田科學的唐生(#蕉徑唐生);有堪稱荷塘芥蘭王的老農周伯(#華山周伯);有半途出家的新農Winnie(@Winnie The Farm),由獨力開墾到慢慢吸引街坊鄰居,找到社區農場的出路;

有在不斷從土地中收穫的同時,會去反思如何回饋泥土、一車車有機物堆到田間,希望養泥養生命的年青農夫小孔和Godwin(@鄉土學社) ;有被野豬吃光了番薯,仍然不怒不嗔,只知大自然和人類原是互相依靠的竹姐(@菜園農業先鋒田 The Pioneer Farm);有積極向學、喜歡研究不同品種的薛太,開場才3年卻已種過逾百個品種。而且場內除了菜田,仲有果樹同魚塘( @明輝農莊);還有,把農田種到像花園、既有泥種又熱心研究水耕、展示出另一種農場面貌的曾小姐和陳先生(@冬青園)。

蕉徑文哥正在示範鋤田。

上水元朗離島屯門皆有農田

而他們所在的地區亦很多元:

有曾經極度興旺,如今因人口外流及運輸問題而彷如農業孤島的梅窩;有由始至終(直到今天)都是農業重鎮,但即將面臨農業園發展威脅的蕉徑;有與市區只是一條梧桐河之隔,正在實現城鄉共生的上水華山;有農田集中地元朗平原上,曾經歷重大土地運動的菜園新村;有在大埔粉嶺公路、單車發燒友高速飛馳過的單車徑旁,抬頭會覺見山巒與一片藍天的大窩村;還有車來車往的屯門公路旁邊的掃管笏。在你想得到、想不到的地方,原來都有人在耕種,而且各有姿態。

香港,不是只得高樓大廈,農業,也不是只得悲情,也不該只餘消逝。趁還有農業,不如一起去了解更多,或者,在世界響起糧食危機警號的今天,在精神健康成為問題的今天,在都市廢物(看似)苦無出路的今天,在許許多多問題逐漸浮現的當代,你會發現農業可能是事物的解方。

這16場導賞之中,除了聽農夫導賞,你還有機會體驗農務、參加花茶示範工作坊,也能與農夫以及一樣關心本地農業的同好傾談認識。互相激盪之後,或者你也會找到身位,一起讓香港農業不會就此消失。

元朗八鄉河背村66號

新界錦田郵政局郵箱 175 號

seed@seed.org.hk

2488-0602

© 2024 香港有機生活發展基金
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