冬天過去,春夏來到,通常這些換季時候,街市或路邊婆仔檔某些菜款都會忽然多了起來,夏天正是瓜豆的季節,有些菜販會說:「這是本地的!」「這是自己種的!」不過,到底什麼時候出現的瓜豆,才較大機會真的是本地出產?
3月初的時候,有朋友在街市見到寫着「本地」的節瓜,疑惑之下也還是買了回來,一眾農夫不禁語帶保留:「呃……」其實,節瓜由播種到收成需要近90日,3月初就出現的節瓜,意味着12月初就要落種,並在多個寒潮下發芽、生長……這,只能說很機會很微。
事實上,農夫大多都會等立春之後才落夏天種,以避過立春前很可能出現的最後一次寒潮。不過,在蕉徑,農夫唐生卻出名年年搏早水,今年3月尾就已經開始收節瓜,4月進入盛產期。等等,那不就是12月尾就已落種?
是的,而他成功的原因,是有保暖技術及多年經驗。他的方法是,在發泡膠箱上放培植土,泥放到距箱面3至4吋,然後落種,並在最頂穿上電線,懸起幼細的發熱管,再蓋上保鮮紙,讓陽光能灑落,暖的日子揭開,冷時就覆住,「要不斷又揭又覆的。」唐生說。發熱管亦同樣,冷天時全日開,沒那麼冷就只在深夜開。
這微暖的「氣候」,令節瓜在寒冷天氣下也能成功發芽。不過由於整體天氣始終是冷,由發芽到長成適合落地的苗,需時會比一般長,要45至50天,「當12月20日落種,就要2月5日才能落地,到時如果天氣暖,可以早些落地,如果冷,遲7至10天也可以。」今年立春在2月12日,正好處於這個7至10天的走盞期,一批節瓜苗,就這樣成功渡過冷天,快人一步率先落地,3月尾就開花結果。
不過,唐生也說,不建議初學者這樣做,因為始終有風險,也需要一定經驗。其實除了早水,也有人會搏尾水,但尾水也有機會因天氣轉變而失收,例如不喜歡多雨和炎熱的番茄,今年雖然遇着旱春,但天氣還是熱,有農場剛種出就發現有白色小蟲在蒂附近出現,只能慨嘆奈何。
既然早水、尾水風險這麼大,為何農夫仍然想搏?皆因其時市面上沒有太多供應,在市場和價錢上都較有競爭力,而且早點種夏天的作物、遲點收完冬天的作物,青黃不接的時期就可縮減,降低「食穀種」的時間。只是,這些耕耘會變成收獲,還是化為烏有,還是得看天,以及年復年的經驗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