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賣菜,一般最常談及的是在甚麼地方賣菜。常規老農要麼天光墟要麼寄合作社菜站,有機農戶則是有機農墟、批發到有機店或直銷宅配。比較少人討論的,倒是農戶的生產管理方式及其銷售渠道的配合。
甚麼意思呢?舉個例子,比如秋冬天種椰菜、甘筍、紅菜頭、薯仔等品種,這些品種的特徵是prolonged harvest,即是它們不必急於一旦成熟便馬上要採收,又或者採收後可以儲存一段比較長的日子,不必急於馬上完全銷售。
相對地,秋冬天的菜心芥蘭西蘭花等,或春夏天的莧菜、豆角、秋葵等,就是一旦生長到合市場標準,便要馬上採收。每多等一天(有時甚至半天或更短),其質量及相應價格便會一直走下坡。


因應不同類型蔬菜的採收情況,農戶也有不同的生產管理及銷售渠道的組合。例如許多農戶還相對較為依賴合作社菜站的蕉徑,不少農戶都會既種植可prolonged harvest的品種,同時亦不斷播種需要快速收成的品種。具體來說,紅菜頭芥蘭頭甘筍等會種,生菜油麥菠菜菜心等都種,而枸杞這種一旦種下便可不斷採收的也種。而他她們的出菜策略,就是有若少新鮮葉菜時,便割可以prolonged harvest的品種「頂檔」,若有新鮮葉菜時就割新鮮葉菜,而新鮮葉菜也有分可以重覆割的枸杞和只能割一次的生菜油麥等。
換言之,農戶當然希望種得出的菜都賣光,但為了抵銷失收風險和將收入平均攤分,他們會在田裡安排其心水的品種組合,務求令每天有菜割之餘,卻可一定程度避免不斷翻耕播種的勞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