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回談到農民生產管理與銷售渠道的組合。今回討論另一個例子,這農夫於八鄉耕種,種植面積大得他自己也說不清(二十斗種以上),有兩位伙記,有街市檔販熟客於天光墟交收,亦有直接交到元朗街市檔。
他的種植組合極多元化,以往冬天會種一大批劍蘭(近年因人手問題而少種了),夏天則會水田種大批白通菜,但除這兩個品種外,瓜豆茄科根莖類甚麼都種。
每天下午至傍晚時份,熟客都會打電話給他,預留翌日要交收的貨:生菜兩件、白通四件、粟米兩件,豆角?冇啦,諸如此類。
他的種植面積大,而勞動成本則最主要是兩位伙記,所以他並無逼切性要將種出來的菜全數賣出(可以全數賣出當然好),只要客人每日的柯打足夠他出糧給伙記,夠錢買肥料、種子、農具和其他物料,年底夠錢交田租,就已足夠。
以白通為例,夏季時隨時有一塊八塊田在種植白通。八鄉天氣適合提早播種,頭水菜好生意時,他隨時每天凌晨開小貨車運三四十籃通菜到天光墟。到白通大旺時,來不及收割的通常他會整片整片地以打草機清掉,再施肥讓其再長一批,務求客人要貨時,能有狀態最佳的蔬菜面市。
這是否有點「大嘥」?從農民要供應最徍狀態蔬菜的角度,難免有一點。但從農戶自己的經濟學來算,開講有云,田裡的菜不是錢,賣得出的菜才是錢。農戶總是樂天知命,投資未來,一批菜賣不去是「大嘥」,但更「大嘥」是賣不出的菜所佔據的時間和空間成本。與其嘆息,不如馬上行動,為未來的機會做好準備了。